在歐盟 CE 認證體系中,機械類產品的風險評估測試是確保產品符合《機械指令》(2006/42/EC)及相關安全標準的核心環節,其目的是通過系統性的分析和測試,識別機械在生命周期(設計、制造、使用、維護)中可能存在的危險,評估風險等級,并采取必要措施將風險降低至 “可接受水平”。只有完成合規的風險評估并滿足安全要求,機械產品才能加貼 CE 標志并進入歐盟市場。
機械類產品的風險評估需嚴格遵循以下依據:
《機械指令》(2006/42/EC):指令明確要求制造商必須對機械進行風險評估,確保其符合 “基本健康與安全要求(EHSR)”,并將評估結果納入技術文件(TCF)。
協調標準:最核心的是EN ISO 12100:2010《機械安全 — 風險評估與降低風險的規范》和EN 60204,該標準規定了風險評估的通用方法和流程;此外,針對特定類型機械(如注塑機、起重機、木工機械等),還有專用標準(如 EN 13000 起重機、EN 201 注塑機),需結合使用。
風險評估是一個系統性過程,通常分為 5 個關鍵步驟,每個步驟均需配合測試驗證:
首先需全面識別機械在正常使用、誤操作、故障狀態下可能存在的所有危險,包括但不限于:
機械危險:運動部件(如旋轉軸、傳送帶)的擠壓、剪切、纏繞;靜止部件的銳邊、尖角導致的劃傷;物體拋出(如刀具斷裂、工件飛濺)等。
電氣危險:觸電、短路、過載、靜電等。
物理危險:噪音(長期暴露導致聽力損傷)、振動(如手持工具的振動導致手臂綜合征)、輻射(如激光切割設備的激光輻射)、高溫 / 低溫燙傷等。
化學危險:機械使用的潤滑劑、冷卻劑的毒性;焊接、切割產生的有害氣體(如臭氧、金屬煙塵)等。
人機工程學危險:操作姿勢不合理導致的肌肉骨骼損傷;操作界面混亂導致的誤操作等。
注:識別過程需結合機械的設計圖紙、工作原理、預期用途及歷史事故數據。
對已識別的危險,需通過定性或定量分析評估其風險等級,核心考慮兩個維度:
風險等級通常分為 “可接受”“需關注”“不可接受” 三級。例如:“旋轉軸無防護裝置導致手臂卷入” 可能被評估為 “不可接受風險”(嚴重程度高 + 發生概率高)。
責任方:制造商(或其授權代表)需對風險評估的全面性和準確性負責。
與 CE 認證的關系:風險評估報告是公告機構(NB)審核的必備文件;若機械屬于 “高風險機械”(如沖壓機床、電梯),需由公告機構參與評估并出具證書。
市場合規性:未完成合規風險評估的機械,無法加貼 CE 標志,將被歐盟海關扣留或召回。
機械類 CE 認證的風險評估測試是一個 “從識別危險到驗證安全” 的閉環過程,其核心是通過科學的測試和分析,確保機械在歐盟市場的使用安全。企業需嚴格遵循 EN ISO 12100 等標準,結合產品特性制定評估方案,避免因風險評估缺失導致合規
如有需要 電話聯系